金庸江湖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江湖
楼主: 柳成萌

鹿鼎记中计-从丽春院说起

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4 12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所谓“报信”,“侍卫”,“佛经”等等,都是谎言与借口而己。

  陶红英跟踪韦小宝,扮做车夫,以护送为名,欲图盗窃《四十二章经》,不料被徐天川识破,只好“赶着大车,径自去了。”
  但她真的回宫了吗?

  当然没有。

  她丢掉大车,留下马匹,藏在暗处,待徐天川等人离开之后继续跟踪韦小宝。晚上,韦小宝在镇子歇宿,她随即跟了进去。
  绑住店主夫妇与店小二的,下的,将白店变成黑店的,不是别人,正是陶红英。

  在韦小宝的包袱里找不到经书,陶红英撕下脸皮,开始公然抢夺,点倒徐天川,连车都拆了却仍旧找不到。徐天川已经看到自己了,不能再隐藏了,只能将计就计了。

  她便在回来的路上,顺手杀死几个满人丢在韦小宝的屋内冒充侍卫,完成了由“开黑店,打闷棍的”小贼,向“行侠仗义,智救侄儿”的姑姑之间的华丽转身。

  对于被绑住的店主与车夫,陶红英的处理方法是“让他们自行挣扎吧”。她是如此的热衷于驱逐满清,爱惜汉人,如今遇上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同胞百姓,却不怕他们饿死,让他们自行挣扎。

  为什么呢?
  她怕万一被人认出来。

  她撒谎撒得兴起,已成收不住之势。
  她对青木堂一个卖狗皮膏药的徐天川耳熟能详,却连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也是“首次听见”。
  她毕生的志愿,就是寻齐经书,赶走鞑子。而欲想干此大事,是她一个“于人情事故所知极少”的一出宫便害怕的老宫女所能完成的吗?她惧怕神龙教已到了闻之色变的地步,韦小宝让她加入天地会,大家志同道合,共聚大义,一举两得,岂不美哉啊!
  她却不置可否,婉然谢绝。


  对于陶红英的攻势,韦小宝奋力还击。
  当陶红英问他到哪里去时,韦小宝撒谎道:
  “眼下师父有事差我去办。”

  陶红英信了吗?
  文中没有交待,但陶红英的心中,一定在笑。

  自此,二人结束战斗,韦小宝除了一句“没见过佛经”骗到了陶红英之外,对陶红英的谎言毫无抵抗之力,接连中招,深信不疑,陶红英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。

  其实金庸早已宣布了比赛结果:
  “两人机智狡狯之间的相差,比之武功间的差距尤远。”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4 12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陶红英嬴得了比赛的胜利,这是值得庆祝的。但更加值得高兴的是,她虽然没有找到《四十二章经》,却发现了一个更加重要,更加有价值的情报。

  韦小宝被麻翻后,陶红英看到了藏于其身上的盖了御宝的康熙御扎:
  “敕令御前侍卫副总管饮赐穿黄马褂韦小宝前赴五台山一带公干,各省文武官员受命调遣,钦此。”

  独自一人,带着赴山西五台山的御扎,向西而行,却说是师父有事差自己去办。
  骗谁呢,小子你!

  二人分别时,韦小宝见“陶红英赶车向东,不住回头相望”,便得出了“她虽不是我真姑姑,待我倒真好”的感慨。
  傻孩子,她是在对你的去向做最后的确认啊!

  “皇帝最信任的小太监,带着密旨,秘密前往五台山。”
  陶红英把这条重要信息报告给了自己的上级。

  顺治出家这件事,除了六个当事人之外,几乎没人知道,但也有例外。
  比如晦聪等人。

  藏系,也是一个其中一个。

  为什么呢?  

  “满州人崇信喇嘛,皇宫中做法事,定是请喇嘛拜忏诵经。”  
  当年顺治离宫出走,留书说道永不回来,太皇太后与太后两位圣上对外宣称顺治崩驾。
  皇帝假死,瞒得过王公大臣,却瞒不过喇嘛。依照惯例,喇嘛们被请进皇宫为顺治做法事。他们念了半天经,却非但看不见先帝遗体,更看不到太皇太后与太后应有的失去皇帝的悲伤的情绪。
  对无心的喇嘛们来说,顺治死不死的都无所谓,我干活你给钱就行,但从藏系的野心来看,喇嘛们无疑是有心者。
  这种现象无疑是异常的。

  再联想到顺治崩驾前与玉林的亲密接触,再联想到同时失踪的玉林大师,藏系不难得出顺治可能出家的结论。
  但天下之大,寺院之多,找人谈何容易!

  迷茫之际,潜伏宫中多年的卧底发来情报,喇嘛们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结论:
  顺治极有可能在五台山。

  有了目标,就好找了。藏系黄庙在五台山僧多庙众,一呼百应,五台山佛光寺的方丈心溪,更加“隐然是五台山诸青庙的首脑”,里应外合,很快就查到了清凉寺头上。

  韦小宝与双儿在去五台山的路上,制服了几个喇嘛,得到了一封信,巴颜给翻译了出来:
  “巴颜道:‘那信里说,这位大......大人物,的确是在五台山清凉寺中,最近得到消息,神......神龙教要将他请去,咱们可得先......先下手为强。’”

  “陶宫娥道:‘不会的,决计不会。我却担心神龙教教主棋高一着,捷足先得,这就糟了。’”
  藏系对神龙教可能插手的担忧,与陶红英对神龙教的担忧是相互印证的,也都是子虚乌有的,神龙教对顺治出家之事全然不知,更加谈不上“将他请去”。藏系“最近得到的消息”,自然也是从陶红英处得到的消息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4 12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因为十八罗汉的及时赶到,藏系的绑架计划失败了。

  他们当然不甘心失败,在撤退的同时,命令陶红英再接再厉,继续侦查。陶红英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命令,她潜伏宫中二十年,毫无建树,如今一接触韦小宝,便获取到了绝密情报,她自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天字第一号宠臣身上。两人约定在宫中火场接头见面,韦小宝一共做过两次记号,陶红英均准时赴约,第二次韦小宝被多隆软禁,陶红英更是追到了韦小宝当太监时住的小屋,这说明她时刻都在等待着韦小宝,关注着韦小宝。
  十数天后,陶红英送出情报:
  韦小宝带着四十名御前侍卫,二千名骁骑营官兵连夜出京,去了少林寺,韦小宝代替康熙在少林寺出家。

  少林寺的罗汉们救了顺治,康熙的替身到少林寺出家。

  二者一联系,结论还不明显吗?

  顺治已从五台山来到了少林寺,皇帝的替身以出家为名,在寺中对顺治实施保护。
  喇嘛们显然深信了这一点,跟着把注意力从山西转移到河南,否则区区十八罗汉,能挡得住藏系的援兵吗!

  顺治藏身少林,这是个麻烦。
  少林寺地大僧多,高手云集,即要买门票,还要买高香,粗香,不带个几万两银子敢去那里玩儿吗?
  那怎么办呢?
  还要不要将绑架进行到底呢?

  当然要!
  只要绑架成功,门票会有的,高香也会有的,别说进少林寺,就是占了少林寺,拆了少林寺,不也是一句话的事吗?

  几百名喇嘛不够,那就多带点人来,带“三千二百零八十名喇嘛”,再请“当世无敌”的桑结大喇嘛出山,由他老人家亲自带队,砸烂验票口,杀进少林寺,绑住顺治还是很有希望的。
  但少林寺毕竟乃中原武学的泰山北斗,于正式行动之前,必须要进行充足的侦查摸底,对少林派武功做出评估,对顺治是否在少林寺,具体在寺中的哪个位置做出大致确认,做到有的放矢。再叫上几个吴三桂的总兵,拉大旗扯虎皮,如果能够唬住少林僧,当场搜出顺治那就更好了。

  藏系第一次到清凉寺捉人,用的借口是“一名随从的小喇嘛被一个贼和尚拐走”。
  这种无中生有的事说得多了自己都心虚,但没想到的是,藏系盟友葛尔丹王子的准小姨子阿珂,居然真的被少林寺的一个贼和尚拐进了寺中。

  太好了!
  这个贼和尚太善解人意了!

  这种不要脸的借口被藏系讲了无数次,今天终于能够名正言顺,理直气壮地吼出来了!
  更妙的是,此次行动由别人出头,昌齐大喇嘛在背后煽风点火,即能借刀绑人,完成侦查,又顺水推舟,卖个人情,一箭双雕。
  行动结束了,少林和尚武功高强,名不虚传,葛尔丹与马宝也未能吓住少林方丈,搜寺不成。
  紧接着,又一条消息报了上来。
  皇帝替身已离开少林寺,领着一群和尚回到了清凉寺,还当上了方丈。

  还用分析吗?这当然是皇帝的老爹在少林寺住不习惯,干儿子便孝顺地跟着回了老家。消息还称:负责保护顺治的少林僧武功虽强,但只有三十六名,仅比上次多了一倍。
  那还等什么,上啊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6 18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

    然后呢?
    就没有然后了。
  
    喇嘛全军覆没,藏系老本尽失,从此再不敢打清凉寺的主意。藏系便命令陶红英加紧搜集情报,哪怕是找到一部经书,也可挽回一点面子。
    
    陶红英立即行动了起来。
    
    她从哪方面着手呢?
    
    且看建宁公主对毛东珠说的话:
    “公主道:‘妈,真的。我宫里的太监宫女们都说,前几天夜里,每个人都让鬼给迷了,一觉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,个个人都做恶梦。’”
    
    建宁公主称这种现象为“闹鬼”,毛东珠则斥之为“疑神疑鬼”。
    那么,这些太监宫女到底是怎么了呢?
    
    韦小宝对此应该非常熟悉,他第一次去五台山的途中,曾经有过类似反应。
    “韦小宝抹身洗脚,没等到吃晚饭,便已倒在炕上睡着了。次晨醒转,只觉头痛欲裂,双眼沉重,半天睁不开业,四肢更酸软无比,难以动弹,便如在梦魇中一般。”
    
    昏睡,次日醒,做恶梦,这不就是服用后的不良反应吗?
    
    迷倒公主寝宫的太监宫女,这不就是为了溜进去寻找经书吗?
    
    此时潜伏宫中盗取经书的,只有神龙教与陶红英,毛东珠随康熙到五台山,留在宫中下的,不是陶红英还能是谁呢?
    
    事到如今,还有人不相信韦小宝是被陶红英麻翻的吗?
    
    尽管陶红英玩得娴熟,手脚更加麻利,但她依然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,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    太后很快就要回宫了,经书是没指望了。
  
    紧急时刻,她的情报来源韦小宝终于回来了,还带着她心中“永远”的长公主。
    
    四十年来家国,
    三千里地山河。
    那年君王殉社稷,
    昔日公主长漂泊。
    何时方成佛!
    
    旧居再来新客,
    日夜闭门笙歌。
    仙山归来做荆轲,
    难诛世间妖魔。
    又见陶宫娥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8 23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  
  九难出手,果然与众不同,不再偷鸡摸狗,直接明抢了。可怜毛东珠连顺治的八字留言也没有来得及看到,便让人给抢了去,还被废了武功,还被发现了秘密。
  
  陶红英对此非常满意,她再也不用怕这个冒牌太后了。
 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,却令她十分不爽。
  九难并没有把经书交给陶红英,让她去玩成驱逐鞑子的大事,而是自己揣着走了。
  尊敬的公主啊,这就是您的不对了!虽然经书是您抢到手的,但是若没有我的独家消息,您能拿到经书吗?您知道经书在哪吗?您知道经书有什么有吗?我呆在宫里二十余年就为了盗书,我容易吗我?你拿到经书了,连摸都不让我摸一下,有这么办事的吗?还让我留在宫里,细加查察,看这假冒太后的女人到底有什么阴谋?她有什么阴谋管我屁事啊,我只想要经书!知道吗?经书!经书!!经书!!!
  随着九难的身影消失在宫墙之上,陶红英随即跃了上去,跑得慢不要紧,知道终点在客店就行......
  九难对普通的是免疫的,陶红英不敢再做孙二娘,她边跟踪边写报告。
  报告中详细讲述了正黄旗版《四十二章经》已落入一名白衣尼之手,以及白衣尼的大致方位。
  对了,报告中还有白衣尼的武功详细,故主与她在客店里同室而卧的时候告诉她的。
  只有这样,才能解释视少林寺最高武僧团如同无物的九难,竟差点败在几个喇嘛手中。正因为藏系知己知彼,有备而来,才能抢占先机,一袭成功。
  
  有人可能认为,陶红英对待故主九难,是有真感情的,她没有理由出卖九难。
  话说回来,没有真感情,能骗人吗?能得到情报吗?能做卧底吗?
  那是**。
  玩弄感情,是一个间谍的基本功啊!
  莫说陶红英与九难只是主仆关系,即使是亲生子女,背叛父母窃取情报的还少吗?
  陶红英虽多次痛斥满清占了大明江山,常复驱逐满清之志,时刻都在想着“破龙脉”,却居然没有说过一次“反清复明”的话来。这与光复家国的九难有着很大的区别。
  
  在明亡城破之际,频死的陶红英被藏系高手救下,并正式加入了藏传佛教,从此之后,陶红英一切唯藏系马首是瞻,以恢复汉人江山为名,收集情报,为藏系所用。
  这种坚定的信仰超越了与九难的关系。
  与九难一战中,桑结失去了十二名师弟与十根指头,抢到了一本带毒的明显被拆了线的没用的经书。
  陶红英兢兢业业,屡获重要情报。但她每送一次情报,藏系每行动一次,便受一次重大损失,再送几次,桑结还不变成人棍啊!
  这人的情报以后还敢用吗?

  算了,你可以自由活动了,退役吧。
  是该离开皇宫的时候了!

  在协助韦小宝从伯爵府救出群雄之后,陶红英突然无影无踪,再也找不到“陶红英”三字的身影!
  鹿书中的主角们,无论好坏,无论生死,无论成败,其去向皆有交待。

  而陶红英如此重要的人物,竟没有只字片言便消失在书中,是绝无仅有的。

  陶红英去了哪里呢?

  据说有人曾在青藏高原上,见到一名一步一叩的女子,背影像极了她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1 18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没落贵族-沐王府


  1662年,明朝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为保护永历皇帝,力战不屈,死于缅人之手。此后,庙堂少了一个忠臣,江湖多了一个派系。

  它就是沐王府。

  沐王府,听起来非常气派,又是公爷又是郡主的。实际上呢,居无定所,四处飘泊,说好听点叫没落贵族,说难听点叫丧家之犬。

  沐剑声虽与陈近南平起平坐,然双方旗下的实力却相差悬殊。沐王府从头至尾,不管是到北京为坑害吴三桂而刺杀皇上,还是到昆明为坑害吴三桂而刺杀公主,它的出场人数好像都没有超过一百名的。而青木堂拼死抢得鳌拜尸首,砍下首级,召开《沉痛纪念尹香主遇害两周年.暨.热烈庆祝元凶鳌拜被斩首.暨.隆重选举第二届青木堂香主》大会,上来便是三百人的阵容。而且这三百人也只是青木堂的高层,做为代表前来参会。天地会十数万弟兄,十大香堂,平均下来,每个香堂大约就有一万多会众。就算沐王府出场人数只占其总数的一成,它依然连青木堂一成的实力都没有,与整个天地会更加不能相比。

  都是吃反清这行饭的,看人家天地会,神龙教等帮派门会,混得都是风生水起,有声有色的,而身为名门之后的沐王府,何以混得如此落魄呢?

  这要看沐家的对外与对内政策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3 16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  

  在扬州的一家饭店里,吴三桂的狗腿子们大吹大擂,茅十八看不惯,愤然开骂,双方动起手来。


  动手的结果是:
  尽管有韦小宝躲在桌下施展“斩人脚”的辅助技能,两人依然险象环生。


  在此危急时刻,白寒松出手了,他仗义出手,击退了敌人。在这一点上,白寒松的行为是可圈可点的,是值得肯定的,没有他丢出的那把筷子,韦小宝必然被愤怒的独腿狗子从桌子下揪出来大卸八块。


  然后呢?
  茅十八感谢白寒松出手相助,请教其尊姓大名,白寒松以“此处人多,说来不便”为由表示无可奉告。


  这个举动惹得茅十八相当“怫然”,十分愤怒。


  没办法,为了平息茅十八的怫然,白寒松报上了自己的姓氏兼工作单位。
  “在下是云南沐王府的,姓白。”
  
  虽然白寒松坚持底线,依然不将名字外示,但对于茅十八来说,已足够了。听完这些,茅十八的反应是:
  “茅十八全身一震,立时脸现恭谨之色,躬身说道:‘是,是。茅十八今日见到英雄,实是......实是三生有幸。’”


  茅十八,天不怕地不怕的主,王候将相在他眼里不如一堆粪土,能让他深深折服的,除了陈总舵主以外,似乎就只有这个沐王府了。茅十八如此恭谨,除了表示对沐王府的敬意外,还有欲与之结交之意。韦小宝对茅十八的心意看得明白,“恭恭敬敬的只想拍马屁,跟人家结交......”


  面对茅十八如此真挚的交友欲望,白寒松什么态度呢?
  “竟不答话,扶着那女客出了店门,上车乘马而去。”


  太酷了!


  此时的老白距离国际巨星,就差一副墨镜了。乍一看,他很低调,其实呢,他在用最牛逼的方式来自我炫耀!


  白寒松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:我救了你不假,但你别有什么想法,你茅十八只是个江洋大盗,干的是下三烂的勾当,而我们沐王府是高贵的门派,想跟我们结交做朋友,你姓茅的不配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6 11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  一次绝好的召贤纳士,扩充实力的机会,就这么轻易的被白寒松给放跑了!

  沐家,从昔日的王府沦落为连安身之所都没有的“沐王府”,人数不过千人,资产不如丽春院,在这种时刻,沐王府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呢?

  抓住机会,发展和壮大自己。

  发展,是硬道理。有了实力才能反清复明,才能杀吴三桂。

  如何发展壮大呢?

  慕容复做的失败,说的却很清楚:“收揽人心,以为己助。”

  茅十八虽为江洋大盗,却是个心存故国,爱憎分明,一言九鼎的热血青年,更难得的是,茅十八对沐王府的死敌吴三桂恨之入骨,仅仅为了出口鸟气,痛快痛快嘴,他便冒着被砍死的危险,与手下的狗腿子恶斗,江湖上找得到第二个吗?茅十八的这种胆气,对沐王府的这种敬仰,对吴三桂的这种愤恨,此时的茅十八,不就是初遇宋江的李逵吗!

  如果白寒松像宋江那样,露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姿态,主动与之结交,请到酒店,让到雅间,点上好菜,痛饮几杯,相信不待白寒松开口,茅十八便会颤抖着拜倒在地,斩鸡头,烧黄纸,发毒誓,强烈要求效忠沐王府,水里来水里去,火里来火里去,一腔热血,只要卖与识货的!从今以后,您叫干啥就干啥,决不会挑肥拣瘦讲价钱!您说拥唐咱就拥唐,您说拥桂就咱就拥桂,就是沐剑声拥了自己,茅十八也会双手赞成决不含糊。

  茅十八之所以打不过几个狗腿子,只因身负重伤之故,他的武功并不低,连海大富这种同样一心想着报仇的太监都想着将之招为己用,白寒松却狗眼看人低,懒得去想,不屑去做。

  几个月后,陈近南替他做了。

  陈近南以贵宾之礼,主动接见了天地会救下的这个江洋大盗,两人谈的什么,书中没有交待,但可以肯定的是,陈近南绝对不会只用一句“在下是台湾天地会的,姓陈”来搪塞茅十八。以陈近南一贯的行事作风,可以肯定在这大约一顿饭的时间里,陈近南必然推心置腹,谦虚地表达了茅爷(白寒松称之为茅兄)对自己的错爱,深切关怀了茅爷的伤情,对茅爷的革命热情予以高度赞扬,勉励茅爷继续投身于抗清大业等等等等。所以即使天地会没有吸纳茅十八加入组织,茅十八依然不把自己当外人,当街痛骂并欲行刺韦小宝,为陈总舵主“报仇”。此时的天地会对韦小宝皆存误会,认为陈近南是被韦小宝所害,但敢于不顾生死,公然为陈近南出头的,竟只有会外人士茅十八一人。

  士为知己者死!没有当初的礼贤下士,茅十八会这样做吗?
发表于 2014-3-17 2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陶红英和沐王府的两段点评都很精彩,而且入木三分。
发表于 2014-3-17 21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过最精彩的还是海大富那一段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21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  时隔不久,同样的场景出现了。

  在北京的一家饭店里,吴三桂的狗腿子卢一峰正在大吹大擂。

  在扬州,白寒松似乎看不惯韦小宝偷袭暗算的小人行径,似乎对待敌人就应该光明正大,不能偷奸耍滑。

  他自己是怎么做的呢?

  老白先是“隔座接了几句。”
  然后兄弟俩都“移座过去。”
  接着又“反而奉承了他几句。”
  最后老白总结道:“卢大人到曲靖做官,本省人做本省的官,那更是造福桑梓了。”

  看来一脸冷酷、惜言如金的白大,原来也会有说有笑的。

  白寒松仅仅是为了探听故乡情形,便能如此肉麻的吹捧吴三桂的狗腿子,那么不会武功的韦小宝为了保命,使点阴招又算得了什么呢?

  隔座的徐天川也许实在听不下去了,愤然开骂,双方动起手来。
  动手的结果是什么呢?

  徐天川施展擒拿功夫,借家丁之手,不但赏了卢一峰许多耳光,还把一张热气腾腾的狗皮膏药贴在了卢一峰的嘴上。狗腿子们夹着属巴逃跑了。

  老白顿时对这个猥琐的老头刮目相看,不但替徐天川付账,还为他赔偿饭店的损失,又邀过来一起喝酒。
  最后又邀他到家中吃饭。

  同样是在饭店中痛打狗腿子,只因为茅十八是江洋大盗,老白便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。

  很快,双方吵架了。吵就吵吧,白寒松“盛怒之下,一掌将一张茶几拍得粉碎。”

  理不辨不明,到底该拥唐还是拥桂,大家摆事实,讲道理,两张嘴还说不过一张嘴吗?
  再说,意见不同,送客就行,有理不在声高,你可以摔打东西为自己助威,徐天川能照样学吗?这是你家啊!这不是不公平竟争吗?

  舌头解决不了问题,那就拳头解决,这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是徐天川独自赴约,白氏双木一起应战。
  当韦小宝对此表示质疑时,白寒枫的解释是:
  “我两兄弟向来联手,对付一个是二人齐上,对付一百个也是二人齐上。”

  两个二十七八的小伙子联手围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,如此无耻的以多欺少的行为,竟能被白寒枫说得如此大义凛然!在扬州痛打十几个狗腿子的时候,咋没见你们二人齐上呢?以二敌一,败了丢脸,胜了不光彩。两人算不清这笔账,还是兴冲冲地去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19 21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  结果呢,一死一重伤。

  这种对清廷来说喜闻乐见的狗咬狗式的争斗,注定没有嬴家。发生这种事情,白氏兄弟固然有责任,徐天川也脱不了干系。与兄弟单位比武这种大事竟然不请示,不商量,私自赴约,当然,这与当时青木堂的混乱状态有关,这是后话。
  唯一值得商榷的是,徐天川打死白寒松的动机。

  白寒枫事后描述的打斗情景是这样的:
  “......于是我们又打了起来,打了好一会,我使一招‘龙腾虎跃’,从半空中扑击下来。那老贼果然上当,侧身斜避。这一招我两兄弟是练熟了的,我哥哥便使‘横扫千军’,左腿向右横扫,右臂向左横击,叫他避无可避......这老贼身子一缩,忽然向我哥哥怀中撞倒,我哥哥身子一缩,我哥哥双掌一一翻,按在他胸膛之上,笑道:‘哈哈,你输......’就在这时,噗的一声响,那老贼却好不毒辣,竟然使出重手。我眼见势道不对,一招‘高山流水’,双掌先后击在那老贼的背心。”

  “高山流水”是重点。

  白寒枫的意思是,白寒松在与徐天川开玩笑,双手也是仅仅的按在他胸膛之上,凝而不发,点到为止。但徐天川这老贼却不识好歹,竟对笑脸相仰的白寒松下了重手,他眼见势道不对,这才发出“高山流水”,击在徐天川的背心。
  如果是这样的话,徐天川就是动手伤人在先,白寒枫是为兄报仇还击在后,沐王府在这次事件中占足了理。

  然而风际中随后的精彩演示却在告诉大家:哈哈大笑的白寒松并非与徐天川开玩笑,他的双手也并非“按”在徐天川的胸膛之上,而是重重的击在上面。而白寒枫的“高山流水”也并非是反击的招数,无论他是否听到那“噗的一声响”,这一招终是要发出的。

  徐天川明明受到了白寒枫“高山流水”的击打,为什么风际中的用意却是徐天川“倘若对白寒松下手稍有留情,只怕难逃背后白寒枫“高山流水”的这一击呢?

  只有两种可能。
  一:白氏双木的前后夹击同时而至,徐天川自知没有活路,临死前找了个垫背的。
  二:白寒松重手拦截在前,白寒枫二重打击在后,徐天川在受到了白寒松的击打之后毅然还手,这才稍稍卸去了背后那一记“高山流水”的掌力,才得以撑到家。

 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,徐天川的行为都属于正当防卫,无可厚非。徐天川受了两个人的重击却没有当场即死,只是因为他的抗击打能力更高而己。

  风际中与玄贞二人的战斗回放十分逼真,结论非常明显,白寒枫看后“脸如死灰,缓缓点了点头”,如果他对此稍有异议,必然要据理力争。

  这说明白寒枫刚才在撒谎,在做伪证,他在尽力地把徐天川伤人的性质,从正当防卫变成首先行凶。
  照此看来,白寒枫的那句“那老贼干笑了几声,一跛一拐的走了。我本可追上前去,补上几拳,立时将他打死,但顾念着哥哥的伤势,没空去理会那老贼。”也不足采信。事实可能是,徐天川遭二人重击之下受了严重的内伤,却强自忍住,做出一幅只受了点皮外伤的样子,震住了“欲追上前去,补上几拳”的白寒枫,他不是没空,而是不敢。
  在事实面前,虽然苏冈还在一口一个“害死”,但却不再提如何报仇之事。现在大家都在场,同时还有几名德高望重的证人,想讨什么说法,想怎样讨说法,说出来呗!是勒令天地会限期交人,还是继承白寒松的遗志约架群殴,到底想怎么办,这不正是个机会吗?沐王府却沉默了。
  为什么呢?他们理亏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21 12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众人归来,才发现掌柜与两名伙计被杀,徐天川不见。

  事后徐天川被沐王府救下,而且据徐天川自己回忆,他确实是被卢一峰所擒。

  徐天川自然没必要说谎,但此事背后仍有蹊跷。

  我们先看是谁杀死了回春掌的掌柜与伙计?

  是吴应熊手下的人吗?

  “一行人来到回春堂中,苏冈、白寒枫细看那胖掌柜与两名药店店伙的死状,都是身受殴击毙命,胸口肋骨崩断,手法甚是寻常,瞧不出使的是什么武功家数。”

  药店掌柜与伙计都是“身受殴击毙命”,“手法甚是寻常”。

  这说明什么呢?行凶者绝非武林高手。
  对高手来说,杀死药店掌柜这种毫无武功的普通人,一招便可收工,所谓手起刀落人抬走,用了第二招,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。

  行凶者只是普通的打手,顶多有点力气,他们冲进药店把人打倒在地,伸脚乱踹,将其活活打死,才能造成这种“身受殴击”“手法寻常”的现场。

  吴应熊来京,处事低调,到处散钱装孙子,杨溢之在直隶盯上沐剑声这条大鱼,尚且不敢动手,“怕别人说平西王府的人在京师附近不遵守王法,杀人生事”,那么吴应熊又怎会为了卢一峰一区区狗奴出口闲气,而在天子脚下杀人生事呢!

  因此,此次行动的主使只能是卢一峰,吴应熊对此毫不知情,具体实施的是卢一峰的打手兼家丁。

  问题来了,天地会在药店的落脚处相当隐蔽,青木堂一干人更是藏身于药店内室中的地窖,外面又有掌柜放风,可谓保险之极。卢一峰只是个捐钱纳官的土包子,其手下家丁更是江湖菜鸟,把卢一峰打晕了也不知道是徐天川做的手脚。

  这种人怎么能找到这个情报点,并在极短时间内,杀死店主伙计,直扑地窖,掳走徐天川呢?

  答案只有一个,卢一峰事先得到了消息。

  向其提供消息的,极有可能就是沐王府。

  纵观鹿书,除了韦小宝之外,最善于栽脏陷害、借刀杀人的团体,就属沐王府了。

  沐王府为了对付敌人,在京城刺杀皇上,至于参加行动的人会落得什么下场,他们不管。

  沐王府为了对付敌人,在云南欲刺杀建宁公主,至于他们的恩公韦小宝会因此受到何种惩罚,他们不管。

  沐王府为了怕吴三桂坐大,不惜以卵击石,阻止归辛树刺杀皇上,至于反清大业会为此受到何种影响,他们不管。

  长期面对强大的敌人,自身又不能发展壮大,使得沐王府练成了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端的斗争特点。同样,面对在人数、武功、地位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天地会,在自身又缺乏足够的杀人偿命的理由的情况下,借卢一峰的手,报白寒松的仇,利用准确的时间差,对徐天川实施定点清除,便成为了一种选择。

  徐天川才被掳走,沐剑屏便被绑架,是人都能想到这是天地会所为,如果徐天川的失踪与其没有关系,沐家必然勃然大怒,他们最应该做的事,就是像天地会那样及时“报案”,马上找到王武通等中间人,同到案发现场做见证,再一起到天地会要人,怒斥这种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,恶批这种祸及家人的下流行为。这样才能争取主动,才能占领道义的制高点,沐剑屏一天寻不到,天地会就永远背着这个黑锅。

  正因为沐王府能够马上从卢一峰手中夺回徐天川,所以沐王府才不慌不忙,稳坐家中,继续干那入宫行刺的大事,因为他们知道,只要徐天川安全,沐剑屏便不会有危险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22 18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在韦小宝的努力下,天地会与沐王府的人命纠纷完美解决了,陈近南也赶到了京城,双方首脑亲密地坐到了一起,会场洋溢着和谐的气氛。在这个时候,沐王府应该探讨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,比如刺杀吴三桂之类,以增进双方的友谊。上次是如何发生的纠纷,沐王府不会不清楚,正是白寒松一句“皇上在缅甸宴驾宾天,只留下一位小太子,倒是位聪明睿智的英主,目下在深山中隐居”,挑起了两家纷争,没想到柳大洪没说两句话,当头便又来一句“咱们朱五太子登了龙庭”这种宣示“主”权的话。

  面对柳大洪的挑衅,陈近南说出了这样的话:
  “柳老爷子请勿动怒,咱们眼前大事,乃是联络江湖豪杰,共反满清,至于将来到底是朱三太子还是朱五太子做皇帝,说来还早得很,不用先伤了自己人和气。大明帝系的正统谁属,自然是大事,可也不是咱们做臣子的一时三刻所能争得明白。”

  陈近南作为强势一方,顾全大局,主动放低姿态,搁置争议,求同存异,共同开发“反清”这块蛋糕,给足了沐王府面子。话说到这种地步,沐剑声却依然坚持自己那可怜的底线,高呼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”,引经据典,大讲天命。

  当陈近南表示“台湾数十万军民,天地会十数万兄弟,早已向朱三太子效忠”时,柳大洪更是斥责陈近南想倚多为胜!他说这话的时候,他好像把白寒松兄弟曾经想倚多为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吧。

  从白寒松到柳大洪再到沐剑声,从低层到高层,真是小的小不懂事,老的老不懂事,兵横官更横!

  至此,我们可以看出,沐王府的对外政策,政治上偏于保守,落后,自私,缺乏大局观,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军事斗争则偏于激进,冒险,盲动。

  沐王府对外如此,那么它的对内方针如何呢?

  从刘一舟看起吧!
 楼主| 发表于 2014-3-22 18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曾经,刘一舟是一个幸福的人。


  “刘”姓,位列沐王府刘白方苏四大姓之首,刘一舟二十来岁,生得“皮肤甚白”,“一张长方脸,相貌颇为英俊”,又高又帅,可谓青年才俊。未婚妻方怡同样是四大家将的后人,机智灵敏,闲月羞花。刘方二人真乃郎才女貌,门当户对,相互间情投意合,心心相印!刘一舟整日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,就等着结婚了。
  不料,沐王府发起的一次袭击彻底击碎了刘一舟的美梦。


  方怡曾经介绍过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:
  “咱们假冒是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的手下,到皇宫来行刺鞑子皇帝。能够得手固然甚好,否则的话,也可让皇帝一怒之下,将吴三桂杀了。”
  “我们一进宫,便在各处丢下刻字的兵器,就算大伙儿侥幸能得全军退回,也已留下了证据。”


  也就是说,沐王府告诉派出去的刺客们,此次行动以刺杀皇上为主,陷害吴三桂为次,而且,大家有着“全军退回”、一起生还的可能。

  且看此次行动的人数:
  被擒三人:摇头狮子吴立身,青毛虎敖彪,刘一舟。
  被韦小宝无意中救下一人:方怡。
  壮烈牺牲者数人:其中被侍卫副总管瑞栋亲手打死者三人,被众侍卫杀死数人。


  综合起来,这个刺客团队的人数不超过十人。

  这些刺客们的武功如何呢?


  当场毙命的几个,没有出场打斗的描写。我们显然不能说被普通侍卫所杀就武功一定不好,因为归辛树也死于侍卫之手。但此次刺杀突然性很大,出动的侍卫数量及质量远远比不上归辛树的那次。这些被当场击杀的刺客的武功,与敖彪不差上下。


  刘一舟能与大怒的吴立身连拆两招,格斗能力也许比一个侍卫略强一点,但绝对超不过敖彪。说起来也是沐王府四大家将之后,连个外号都没有。


  方怡可能精于点穴功夫,但身为女子,内力不足,能否正面击倒一个侍卫都是个未知数,当然,干掉几个太监还是不成问题的。


  领衔带队的吴立身绰号“摇头狮子”,在江湖名气不弱,是除了沐剑声之外的沐王府一号人物柳大洪的师弟,而且是唯一出场的师弟,也算二号人物了。听起来挺厉害,真实功夫呢?
  在杀龟大会结束后的献县,御前侍卫们为干爹韦小宝出气,错将沐剑声认做了调戏自己亲娘的郑克爽,十多名侍卫围住了七八名沐王府的好手,双方战作一处。


  沐家领头的正是吴立身,众侍卫虽欲拍韦小宝马屁,肯出力,但毕竟不是生死决斗。而沐王府误认为是清兵要捉拿自己,拿出的是十二分精神,更兼大家所万分尊敬爱护的小公爷在场,吴立身势必不惜性命,超常发挥。


  而且,多隆还未出手。


  战斗的结果是什么呢?
  沐王府负隅而战,险象环生。


  由此可见,吴立身的战斗力最多等于五六名侍卫。


  按照青木堂的侦查报告,此次沐王府大批好手进京,人手充足,却派出这么一群人数少,武功差的队伍去行刺皇上,这不是寻死吗?

  对啊,这就是寻死!
  你去的人多了,武功高了,万一不小心真把皇帝杀了怎么办?吴三桂还不趁机做大做强啊!
  作为旁观者,我们知道了这一点,但刺客们知道这一点吗?他们知不知道他们此行,即不能“能够得手”又不能“全军退回”吗?

  数年后,康熙平定三藩之乱,在平西王府的档案库里找到一份关于前明沐王府的资料,其中有一本日记,日记的主人已然不知所踪,其内容颇令人深思。


  日记署名-刘一舟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江湖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Sitemap| 金庸江湖网

金庸迷QQ群:48569383  |  站方邮箱: jinyong@jyjh.cn

Copyright © 2004-2014 www.jyjh.cn All Right Reserved.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GMT+8, 2024-5-19 07:18 , Processed in 0.023121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Gzip On.

返回顶部